武汉大学近日发布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产量占世界的近25%,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产出最大的国家,但是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人均GDP排名世界100名左右。通过对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70%以上的15个国家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对比分析,我国整体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13位,仅高于泰国和印度,与瑞士、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的差距极大,这与各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排名几乎一致。
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使得产品的利润率较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总体上还只是“世界工厂”。因而,质量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决定其人均国民收入的高低。
报告全文如下:
一、质量进步驱动了有效需求的增长
有效需求是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前提,而决定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就是产品(含服务)的质量水平。2014年质量观测数据表明,在所有的产品质量评价指数中,得分较高的行业其市场增长率也就越高,其有效需求增长就越大。由于消费者的质量评价是质量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本报告用质量评价数据代替质量水平。我国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连续2年在四大领域(产品、服务、工程、环境)中排名第一(表1),这决定了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增长领先于其他产业,2013-2014年服务业增长率分别为8.3%和8.1%,分别领先于GDP增速0.6和0.7个百分点。在服务业中,互联网、通讯服务的质量水平分别以64.21分和63.87分位于7大服务领域中的第一、二名,2014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分别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9.7和7.8个百分点。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每提升1分,对于GDP的弹性约为0.21,约为1300亿元,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5分则可提升GDP增长率约1.05个百分点,约占我国2015年年度增长目标的15%。
二、产品质量水平提升是行业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行业层面来看,不同产业的市场增长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业的质量水平。质量观测的数据表明,面对同样的宏观市场环境,质量水平较高的行业其增长率越高,如家用电器的质量水平连续3年在产品质量中排名第一,2014年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利润总额增长为18.4%;质量水平较低的行业,如食品行业质量总体得分为59.23分,低于家用电器8.32分,食品的安全性得分为57.93分,低于家用电器9.36分,质量水平的差异也导致了两个行业在市场上迥异的表现,据统计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8%,较家用电器行业低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率为1.2%,较家用电器行业低17.2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资本、劳动力、资源等传统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不断减弱,而科技创新的作用具长期性,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亟需找到能够在短期和长期内都能够支撑我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基于以上八个方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产品质量的进步可直接地刺激新的消费需求,拉动行业的市场增长,优化经济增长的区域结构,质量治理的改革以及消费者质量素质的提升,对于激活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具有巨大的空间。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产品质量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分,可提升我国GDP增长率约1.05个百分点,占到了我国经济增长年度目标的15%,政府通过质量治理的改革进而激活的经济增长量也达万亿以上。因此,质量是我国经济新常态最为重要的新动力。